English

首都高校今年就业形势如何

1999-04-1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衍诗 本报通讯员 肖意 我有话说

又是一年毕业时,各高校、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都在忙碌。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?近日,记者走访了北京科技大学、北京医科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外国语大学、北京轻工业学院、首都师范大学等近十所高校。

虽不如往年,但从总体上看还可以

今年国家各部委基本上停招公务员,大机关不大容易进去,加上企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,吸纳人才有所减少,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今年就业的大环境不太乐观。但是,由于许多高校在近几年普遍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,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,举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,所以,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虽不如往年,总体上看还是可以的。

从采访中了解到,一类的名牌学校(如清华、北大)的毕业生,比之二类、三类学校的毕业生,找工作相对容易些。清华大学今年在各地就业形势普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,其毕业生的供求比仍达到1:7.9;北京大学毕业生供求比虽比往年有所下降,但仍保持在1:6.4。另外,有的专业类院校如首师大,由于其毕业生就业去向都是北京市教育系统,而教育系统受就业难这个大环境的冲击又不大,因此,该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,但就流向和就业层次来看,与往年比还是差了些。北科大学生处主管毕业生分配的负责同志介绍说,他们学校原来归冶金部,今年划归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共管后,学生就业实行市场化。但由于学校当初设置专业时直接对口的是冶金行业,而冶金行业效益又不太好,多数学生又不愿去。截至3月15日,该校本科生签约率为22.4%。

择业难比就业难的说法更准确

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处处长马俊杰说,“就业难”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。“难”既是客观事实,又是一种心理感受。他认为就业难的说法不如择业难的说法准确。就业难更多的是强调就业环境不佳,好像是在说学生找不到工作,给人一种大学生过剩的感觉,这显然与事实不符。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国民总数的比例仍很低,据1995年的统计数字,我国每万人中仅有大学生47人,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比例。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部分,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属于稀缺资源。目前国内人才总量不足,仍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,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还是持上升态势的。但这并不是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存在,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:社会的整个经济发展状况、就业体制、人事制度以及当前国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正处在减员增效阶段等。同时,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原来的统招统分而改变为“双向选择,自主择业”。从供需双方都在“选择”这个意义上讲,“选择”增加了就业的难度,找一份谋生的工作不难,求一个理想的职业不易。

女生就业难的现象比较突出

在采访中,女生就业难的现象比较突出。轻工学院的吕副处长说,现在,女生对就业难的问题已有思想准备,找工作时期望值也不是太高,但仍难找到工作。他们学校今年优秀毕业生63人,目前找到工作的已有50人,而剩下尚未找到工作的有一半是女生。“女生找工作难,尤其是我们工科类女生。我们希望用人单位能真正公平对待女生。”轻工学院的陈露颇为不平地说。北科大的李治国介绍,他们班是签约最多的,但班里12个女生中目前签约的只有二三人。北外学生处处长张惠文介绍说,他们学校女生找工作也有困难,不过,相对来说,比其他学校要容易些。

招聘单位应懂些专业,用人不要太苛刻

采访中,多数同学对有的招聘单位过于苛刻的要求表示不满。主管人员对所招专业情况不十分了解,单抠字面意义,即便专业相近或相关,如字面上不全符,那就不招,说招了回去不好交待。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生马宁说,有的招聘单位招人时纯粹是按专业索人,比如招计算机的,一看是学化工的就根本不予考虑。“你想想,像我们清华毕业的学生有几个不会电脑的?可用人单位就是不给你一个机会。”有的单位对学生在校成绩要求太高,限定学生在四年或五年的全学程中,不得有一次补考。一些老师说这一要求有点过分,看学生须看其整体素质,一次补考绝不能说明这个学生各方面条件差,不具备竞争力。有些用人单位明示:只限男生;限某地户口。有些单位规定合同期内不准考研,也不提供再培训的机会,并且签约期要七年以上甚至更长。还有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毕业生的学位,似乎招聘高学历毕业生就能抬高自己身份似的,结果造成供需双方都难如愿的局面。比如北京市某郊县医院在一次招聘会上,明示只要研究生学历的,结果是,想去的去不了,想要人的又没要到。

毕业生留给师弟师妹的话

学习不要拉下,不埋头读书不行,专业成绩要好,多拿几个证书,增加自身求职时的硬件。但是,光埋头读书也不行,知识结构、兴趣爱好要广一些。平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,多与人交际。有些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差,平时又不主动寻找与社会磨合的机会,求职时服饰随便、仪态差;或是辞不达意、怯场,不能与用人单位很好地沟通,导致求职失败。轻工学院的蒋德元同学说,最好在大三时就能够见识一下人才市场,通过多种渠道搜集、了解毕业以后可能去的地方的有关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,对将要去的地方心中有了个底,既可减少以后毕业时选择单位的盲目性,又能提高求职的成功率。清华大学的马宁同学说,临近毕业要多跑一跑,机会要靠自己主动去找。寒假之前来招聘的单位一般都不错,该签约时就要签,不要犹疑不决,总想后面可能会有更好的单位,以致失去机会。

另外,择业时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,要能经得起“拒绝”。据了解,天津大学的一位毕业生给华为公司连投了两次自荐信,终被录取。择业过程中,不要急于一步到位,要懂得跨门槛的艺术,也要体谅用人单位的难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